中國時報【林欣誼╱專訪】

賴慈芸自2010年起,連續多年申請國科會計電動病床評價畫「清查」台灣譯本身世,以台灣的西洋文桃園電動床學總書目為基礎,涵蓋英美、法國、德國、俄國、日本翻譯本,一一破解台灣翻譯的「黑歷史」,付諸的心力令人嘆服。

賴慈芸說,這個浩大工程最仰賴各地圖書館,多年來她已親身跑過台灣各地與上海、北京、香港、日本等數大圖書館,目的就住宅裝修是找出「種子書」來比對台灣翻譯版本,有時則託在地朋友「遠距」調閱、拍照給她看,她腦海已經存有上百本翻譯小說的開頭,往往在圖書館翻開第一頁,「就知道這跟抄襲版是不是同一本。」

但目前為止遇到最困難的情況也起於圖書館,「圖書館資料不確實,好多次到了現場,圖書館卻說這本藏書佚失了!」她又急又氣說,因此她曾同一天要奔波好幾個圖書館,有次在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遍尋不著某譯本,發現鄰近的北大圖書館藏有此書,但兩校距離咫尺天涯,既不能招計程車、走路又不可得,「最後拜託學生騎腳踏車載我,終於風塵僕僕在閉館前趕到。」

但寫書公開翻譯的黑歷史,她並非想追究對錯,畢竟那是戒嚴年代的特殊歷史造成,她想對讀者傳達的是,「台灣不論書籍出版、電視電影都大量仰賴翻譯作品,卻沒有尊重翻譯與譯者的風氣,不論學校或民間都不鼓勵大眾辨別翻譯的好壞,即使在外文系為主的學界,都貶低翻譯。」

她舉例如文學名家余光中翻譯過許多名著,卻仍有「原文至上」或「英文至上」的迷思,總勸讀者有朝一日要看原典, 使得「翻譯」地位邊緣。以出版來說,她期盼至少讓譯者都在書中寫個譯序,讓譯者說話、現身,就是必要的第一步。


90FABBA3C345C7CB
arrow
arrow

    ty69cx5qn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